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六个坚持”蕴含丰富内涵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立足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表示,我们要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坚持”就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认为,坚持人民至上与坚持自信自立分别对应价值立场与理论立场,坚持问题导向是实践的核心观点,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分别体现着创新、辩证、整体的思维方法,这“六个坚持”蕴含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六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原创性贡献,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形成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创新理论。在华东师范大学日前举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熙国提出,自信自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想的中国式表达;守正创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开放性、发展性理论品格的思想提升;系统观念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性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
把握“六个坚持”辩证关系
落实“六个坚持”,必须深刻把握其所蕴含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由此才能靶向发力、有的放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认为,理解“六个坚持”要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高度,认识它在“两个结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高度,认识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价值。
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看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深刻理解“六个坚持”的辩证关系。其中,人民至上处于首位,是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要站稳脚跟才能进行理论创新;胸怀天下是理论创新的抱负和目标;自信自立讲的是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性问题,讲的是对本本主义的超越问题;守正创新讲的是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衡量标尺;系统观念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之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黄力之认为,坚持系统观念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的思想和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基础上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要认真学习贯彻“六个坚持”,把握其辩证关系,深入领会其中的哲理,更好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以创新理论擘画美好未来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学深贯通、知行统一,在转化运用上下足功夫,才能绽放出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和实践伟力。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解决问题的世界观,而不是解释问题的世界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提出,“六个坚持”是新思想的鲜明特质,是立场、观点、方法的总和,是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特别是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其所形成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并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擘画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路径,我们要用好系统观念,以新思想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认为,在新任务新要求下,要更突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好科学观念,从当前的形势、使命任务、道路方向、根本动力等维度,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更高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定力促进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相结合,不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式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